明朝九边九镇与明代灭亡之间的关系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有人怪君主昏庸不重朝政,有人怪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有人怪东林党泛泛其词无实际之举。各种关于明代灭亡的猜测在不断的踢皮球,甚至连明朝之后的清朝统治者也反复推辞,明朝旧臣曾静曾在书中提及明亡之恨,但得到了雍正的反驳,统治者认为灭亡明朝的并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带领的队伍。而清朝一举攻灭了大顺政权,是替其报仇申冤。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是从明朝后期来看,清朝虽然不能算灭亡明朝的真凶,但却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灭亡后首要崛起的就是清朝,接着明九镇接连崩溃,加上当时因为异常天气出现的饥荒和农民起义等原因,导致整个明朝的九边地区,逐渐被反抗势力占领,明朝最后的防御系统被摧毁,明朝军事上推行卫所制,每逢遇到战事,都会从卫所抽调兵力。调兵的权利需要统治者进行调配,所以每次出兵将领对自己手下的兵并不熟悉。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保护君主专制,防止外人对军权有觊觎之心。
明中叶,北部受蛮夷骚扰严重,卫所制无法满足对蛮夷的压制,统治者额外设立镇戌制保卫北部,逐渐形成九镇。九镇的将士和卫所制不同,非临危受命而需常驻,带兵助手的总兵官转变为军事将领,地位在后方指挥司之上,手中掌握兵权,平时需要负责操练士兵提高战斗能力,作战时也要带领他们冲锋陷阵。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管理,统治者派遣文官在九镇驻守,统筹大局。九边士兵战力精锐,相比卫所士兵,他们接受统一培训,每日操练,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将士之间关系和睦,作战时默契有调度。尤其是在明朝末年清军和农民起义频发时立下不朽功劳。当时整个明朝兵力有八十四万五千人,而九边地区的精兵九达到了六十六万四千三百多人,可见明朝的兵力接近百万,并且大部分都是接受过训练的精锐士兵。但这样的兵力却无法消灭浙江沿岸的倭寇,甚至出现低人一等的情形。嘉靖年间倭寇猖獗,镇戌制只在北部实行,所以明朝国内兵力尚且只有卫所武将临时征召,和当地的士兵缺少默契。加上任务艰巨,倭寇行动快速劫掠后即可逃跑,卫所士兵战斗能力有限。在当地的倭寇猖狂了十余年之后,戚继光成立戚家军,采用募兵制度,同样进行操练,具有镇戌制的特征。同样是抵御外敌,万历朝派出的军队,能够进行集体化的大规模厮杀,这些参战士兵大多来自于九边地区。他们经历过北部对战的训练,尤其是骑兵的能力显著。除此之外,对于九镇培养出来的精锐士兵,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配。一部分士兵参与对日作战,大部分驻守北部防止边部战乱。嘉靖时期常有蒙古军队南下骚扰陕西地区,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发生了庚戌之变。一直到隆庆时才实现隆庆和议,但是这只针对土默特蒙古族来说。甘肃边外的其他蒙古部落仍然对明朝虎视眈眈。清朝统一蒙古各个部落,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间。从清军入关到乾隆年间才得到蒙古臣服,部分蒙古族的臣服,标志着满蒙友谊的开始,清朝的优势逐渐增大。碍于清朝和蒙古关系较好,导致明九边抵抗满蒙联军骚扰的压力增大。例如天聪时期,清军绕道蒙古进攻明朝,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出战。明朝被贬防御形势越发吃力,满蒙联合对明朝军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并且打乱了明朝的军事布局,导致明朝从西边调兵支援,导致西部的兵力衰退。崇祯十五年,松锦决战,明军自称有精兵数十万。而辽东镇以外的八边也不断对辽东输入兵力,致使明朝对八边地区失去掌控。另外清军占领辽东,使得当地的明朝建制发生巨大变化。崇祯年,明朝开始设立总督职位,在山海关内设有六巡抚,总兵等职位。这些职位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有监督的太监手握权重,以应对外敌入侵同时守护中央集权。当时清军入境后打乱了原本互相制约的局面,破解了明朝的防御体系崇祯十五年明军在松锦之战中败下阵来,清军占领辽东大片区域,单靠山海关阻挡。山海关阻碍了清军和辽东的联络,致使无法长期占据其中。可见山海关在明朝危机关头的重要作用,松锦之战后,吴三桂内徒,山海关外无障碍。之后各地明军先后溃败,大部分是因为军力被消耗殆尽,另外还因为很多内将被清军所用,成为明朝的敌人。在清朝统治者眼中,明朝的灭亡都是由于李自成的所作所为。李自成的崛起是清军频繁骚扰明朝辽东地区的必然结果,通过清军对边界的骚扰,导致明军军力消耗过多。崇祯二年,清军第一次绕过山海关进行攻击,统治者从各地调来兵力。一两次还好,次数一多来回奔波的路程都难以承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边军的调动致使边境空虚,农民军趁机起义。往年农民军都会受到边军的镇压,但是今年边军人数惨淡,部分驻守的士兵也因为经济和身体问题转而投靠农民军,致使农民军迅速胀大,并且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崇祯十五年明军惨败辽东,兵力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尽失。李自成看到了机会,次年就在湖北整军计谋,根据顾君恩的主张,先前往陕西建立大顺,而后占领明九边中的多数区域,最后进军京师。九边地区代表着明朝的防御线,防御线的失守代表明军残留的部分兵力也基本在敌人手中。看到这样的局势,守城的官员也动摇了决心,甚至有些人开始投靠大顺,守城的太监擅自开门,北京最终被攻陷。明朝调兵力入关内勤王后,吴三桂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力量,当时他带领的大军并没有投降大顺,在得知大顺已经占领北京后,吴三桂也想过要带来士兵投降于大顺,但是他心爱的陈圆圆被大顺将领虏获,于是怒意之下拒绝了李自成的招降,率军退守山海关。李自成自感不妙都没有来得及登基,就率领大顺军围剿吴三桂。与此同时,清军多尔衮也率兵来到山海关,清军也想趁机向明朝发起进攻,所有人想到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山海关。吴三桂退守至此,受到两边大军的夹击,最终他选择联合清军对抗大顺,李自成还没来得及登基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辽东镇。之后清军不断蔓延自己的力量,兵分两路进攻陕西,李自成被迫逃离,顺治年九边地区皆为清军控制。崇祯十七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明朝宣告灭亡,李自成在清朝以前入住紫禁城成为短暂的皇帝,当时清朝的实力已经达到巅峰,江山再次易主给清朝夺取。明军原本有足以挽救自己国家的近百万军力,但是统治者多番调遣,士兵们怨声载道甚至出现士兵投降归顺的情况。一方面原因在于封建统治时期的君主专权,另一方面,军饷一直不到账,导致大量的士兵投靠农民军,致使农民军的实力大增,明朝的防御战线被破坏,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成功的攻陷了京城。回顾明朝末期的事件,不难发现主要导致明朝灭亡的有多个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对权力的掌控和对自己的保护,导致军力生长缓慢,疏忽了边境的镇守,让农民军有可乘之机。同时清朝在大顺背后步步相逼,从占领辽东到山海关,清朝犹豫黄雀一般,轻而易举的享受着大顺的成果。难怪清朝认为自己并没有直接陷害明朝到万劫不复的地步,但是清朝在占领辽东时多次骚扰致使明朝调兵,才会让农民军有可乘之机。虽然最后打入京师的人是李自成,但是清朝有不可磨灭的关系。九边九镇作为明朝的防御线,具有外敌内蔻的作用。但是缜密的军事力量不容随意调动,一步乱步步错,明朝军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防御线对于防御北部敌人的骚扰至关重要,同时还兼并了中原和草原贸易的枢纽。草原地大但是物品种类稀少,对中原有一定的依赖。明朝统治者看到了背后的机会,借用商业地位,让蒙古对自己俯首称臣不战而胜。这条作为明朝命脉的防线,背后的始作俑者并不只有李自成一个人,清军、明朝统治者都有无法逃脱的关系。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