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北大屠夫辞公职再卖猪肉)当年卖猪肉的北大生现在如何,30年前北大毕业,却被逼当街卖猪肉,这位“北大屠夫”后来怎样了,大学生毕业卖猪肉,
他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在毕业后转行卖猪肉,变成轰动全国的北大屠夫。他的故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支持他,觉得他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挣钱,这不是什么违规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更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也有人抨击他,说他成为屠夫是自己“作”出来的,这是脱离了现实下文人墨客的自命清高。
他是谁?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现在又过得怎么样呢?
文科状元,北大才子,毕业后却走投无路
1966年,陆步轩出生在西安市长安区,1982年考上了引镇中学(现西安市长安区第六中学)。三年的高中时间,陆步轩始终勤勉自己,奋发刻苦。
1985年高考,陆步轩成绩名列长安区文科考生中的第一名。随后,他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四年的大学时光,晃眼间就过去了。来到毕业季,即使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但是和其他所有的大学生一样,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业。
当时的大学仍然对毕业生的工作进行分配,这种包分配的制度有着明显的优缺点。优点就是大学生不用自己去找工作,这种缺点就是相对比较“不公平”,因为将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什么单位,并没有一个标准,也就是学校老师或者领导说了算,这样人为可操作的空间就相当的大。
这让有家庭背景的毕业生非常的高兴,他们往往能被分去好的单位;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通常会被分配到一些比较冷门的单位,从事的工作也不尽如人意。
陆步轩就属于后者,家里并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于是他的工作分配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果然,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拿到单位的录用通知,而他却迟迟没有等到消息。着急的他还找过几次老师,但是老师的回答都是“还没有你的录用通知,再回去等等。”这样的等待对于焦急的陆步轩而言,是漫长而痛苦的。
一天,终于有了他的消息,陆步轩非常的高兴和兴奋,但随之心情又马上跌落了谷底。
种种原因之下,学校并没有对陆步轩的工作进行分配,而是把他的派遣证发给了西安市的人社局。
接下来,陆步轩又被层层分配,先是分配到市教委会,然后又被市教委会分到下一级区教委,区教委又把他分配到一个县级中学去当老师。
中学时期,陆步轩听着老师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高考这条路,于是才发奋的学习,比其他同学更加的刻苦,他的信念就是“高考改变命运”。
可现如今,没有家庭背景的他,虽然从中国最高学府毕业,但是又被分配到了县里,兜了那么大一个圈子,但最终却又回到了原点。这与他曾经的期许有着天差地别,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
陆步轩对于分配很不满意,他专门跑到市人社局,找到了负责分配工作的人,其实当时的他已经是怒火中烧了,可还是尽力的平复着自己的情绪,他知道现在是有求于人,必然要把姿态放低一些,可能争取会有所改变。
“您看,我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这……还有没有其他的单位可以去?”陆步轩对工作人员说。
可是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毕竟现实摆在那里,虽然陆步轩说得非常的委婉,可是工作人员一听就知道了他的言下之意,加之处于基层的他们,每天工作就比较繁忙,现在还要专门耽误一下手中的工作去接待他。
各种因素之下,工作人员听完他的话语,也比较生气。
“既然你对我们分配的工作不满意,那你有本事自己去联系其他单位吧!”工作人员态度生硬地说。
听完工作人员的话,陆步轩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我就不信了,我堂堂北大毕业的人,居然没有单位要我。”陆步轩心想。
随后的几天里,陆步轩是一个自己和自己赌气的人,骑上自行车,跑遍了西安所有的大街小巷,去遍了几乎所有的公职单位。
在那样的情况之下,这些单位哪里会管他是什么大学毕业的,没有社会关系的他,一次又一次的碰壁。
遇上态度好的单位,跟他说“对不起,我们这里不接待个人”,或者“对不起,现在没有空缺岗位”。
遇上态度生硬一些的单位,则说“北大了不起吗?没有没有,你赶紧走,别在这打扰我们工作”。有的甚至认为他在死缠烂打,要把他轰出去。
自己去联系单位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时候的陆步轩内心已经没有之前的信心了,他想了想,之前分配到县里当老师,不行就先去吧,毕竟先有个着落,后面再慢慢想办法。
可他没想到当时就业形势的严峻,自己之前直接去找市人社局,已经算是得罪了他们。当时一番沟通不欢而散,人社局的人和他非亲带故,并且还有其他人等着分配工作。知道他对这个岗位不满意,也料定他不会去,所以将这份工作分配给了其他的人。
等到陆步轩又想去的时候,为时已晚。市人社局告诉他,现在没有单位有空缺,只能等,你过几天再来。
心急如焚的他此时已经几乎方寸大乱,哪里等得了几天。之后,陆步轩几乎每天都到人社局去询问,恨不得拿上铺盖住在这里。
一段煎熬的等待,终于有消息了。统计局有个空缺,但是不是编制人员。
刚大学毕业的他,还没有弄清楚职场的“规则”,况且俗话说“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一听说有空缺,他马上报了名,都没有关注这是个非编制人员。
他以为自己的工作终于有了着落,皆大欢喜,实事却是截然相反。他高兴地冲去统计局报到。办公室凳子都还没坐热,就被以借调的名义调去工厂,让他当工人。
他几次找到单位领导,领导却说:“这个岗位没有编制,之前在招人的时候就说过了,你先在一线积累积累经验,等编制腾出来了就让你回来”。
后来单位招了新人,并且还在编制内。而他就像是漂浮在空中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着落。
明知道结果,但是陆步轩还是忍不住去找到单位领导,问为什么没有把编制留给自己,而领导却回答,从来没有许诺过给你编制,你要是不想干了,你就走人,反正也不缺你一个。
郁郁不得志的陆步轩经历了这些,几乎将他打倒了,他的眼睛里渐渐失去了光。他觉得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最后的结果仍然是这样,自己无法去抗争自己命运,只能选择屈服。
后面的一段时间,陆步轩开始摆烂。他怕自己一出门,街坊邻居就对他这个北大毕业的落魄书生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整天无所事事,烟一根接着一根的抽,发呆,看电视、睡大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无奈之下,卖肉为生
在这个人生最低谷的时期,陆步轩遇到了现在的妻子。
妻子知道他是从北大毕业,看到现在的陆步轩,感到非常的心痛。
一次机会,难得见到陆步轩走出家门,她来到陆步轩面前对他说“你再这么下去,就真的废了”。
从毕业到现在,她是第一个这样关心自己的人。
随着两人关系的发展,他们成了夫妻,陆步轩知道,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浑浑噩噩了,他必须承担起丈夫的责任。
这时候,家里一个亲戚无意间提了一句,可以开个小卖部,又能顾家又能赚钱。
现如今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索性试试。为了能够开店,陆步轩东拼西凑,从亲戚那里凑到启动资金。
小卖部开起来了,可是拮据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小卖部几乎没什么生意。东西没怎么卖出去,收到的钱还不够贴本,两口子看着满店铺的东西,愁容满面。
开店再次收到了挫折,但是陆步轩却没有被击垮,现在他的身后是家庭,现实不允许他被击垮。
“再这样不行,必须赶紧找其他的办法。”陆步轩心想。
一天,家里的猪肉吃完了,妻子出门买菜,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一个肉摊需要步行二十分钟,这样往返一趟,加上排队等等,就要将近一个小时。
见到妻子买菜回来,满头是汗,陆步轩心疼的那毛巾帮妻子擦汗。
“要是附近有肉摊就好了。”妻子说着。
这句随口说出的话,一下子给了陆步轩灵感。
突然间,陆步轩笑容满面,看上去很惊喜。
“你怎么了?”妻子问。
“我有办法了,附近不是没有肉摊嘛,正好小卖部生意不好,我们把小卖部改成肉摊”陆步轩说。
“这能行吗?”妻子疑惑地问。
“没有人生来就是专家,都是从零开始的,我们试试吧。”陆步轩回答。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猪肉怎么买?怎么切?去皮怎么去?还是有门道的,毕竟自己从来没弄过,说实话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于是陆步轩跑去卖肉摊,看看别人是怎么卖猪肉的,一连观察了好几天,陆步轩觉得自己“偷师学艺”得差不多了。
肉店开业的时机已到,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陆步轩的肉店开业了。
他的肉店前面排了长长的队,果然这里就是缺少一个卖猪肉的地方,新店开业,大家都跑来买肉。开业前几天,生意非常的火爆,陆步轩和妻子在店里忙得不可开交。
刚开业的几天,虽然门庭若市,但是其实陆步轩还处于亏钱的阶段。
因为新店开业,价格肯定不能定得太高,要给顾客一些实惠,让买肉的人都向身边的人推荐他们家的肉,这就是赔本赚吆喝的道理。
陆步轩坚持诚信为本,他买来一台电子秤,这样能够让顾客清楚地看到肉的重量,每一份卖给顾客的肉,陆步轩都不会缺斤少两。
就这样,慢慢积累了一段时间的口碑之后,生意越来越好了。
“他们家的肉新鲜啊。”
“他们家不会缺斤少两。”
这是顾客对陆步轩肉店的口碑,这时候,他的肉店也开始扭亏为盈。
顾客的口碑,就是他动力的源泉,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顾客失望。
陆步轩认为,要想猪肉卖得好,首先就要坚持诚信经营,这也是做人基本的道理。
陆步轩还总结了几条经验,第一就要坚持肉质新鲜、健康,决不能贪图利益,而去卖病猪肉、死猪肉;
第二就是给顾客的猪肉,绝对不能出现一斤称八两的情况,该是多少就是多少;
第三就是顾客的需求是多样的,不能一味的卖廋的,也不能一味的卖肥的,各种类型的都要有。
渐渐的,陆步轩对于卖猪肉开始得心应手了,对于经常关顾的老顾客,还没等他们开口,陆步轩已经知道他们要买什么肉了。
眼看肉店生意红红火火,却又再次遭遇挫折。
这时候,因为城市的更新改造,他的肉店在拆除范围内,这样一来,陆步轩就不得不重新找地方开店,可是前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客源,可能就要付之东流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陆步轩在不远的地方又重新找了地方。
一番打理之后,肉店又重新开业了。
新搬了地方,损失了原来的很多老顾客,刚开店的那几天,生意情况非常的不好。
一天,他的肉店来了一位老人,买了2两肉猪,付钱的时候嘴里嘀咕了一句:“哎,回去还得费很多功夫做”。
老人随口一说,又给陆步轩提供了灵感。他将猪蹄、猪耳朵等等,卤的卤,烤的烤,做成熟食和生猪肉一起卖。
果然,生意开始好起来了,想要自己加工的顾客就来找他买生肉,老人、或者上班族没有时间精力自己加工的顾客就买熟食回去。并且他还是始终坚持原来买猪肉的原则,保证猪肉的质量,绝不缺斤少两。
慢慢口碑积累起来了,很多顾客都慕名而来,生意越来越火爆了。
他也给自己的店取了一个名字叫“眼镜肉店”。
生意倒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有些慕名而来买肉的顾客是陆步轩曾经的街坊邻居,他们认出陆步轩之后,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你怎么跑到这里卖猪肉了”。
在那个观念受限的年代,大家的思维都是陆步轩是当地的文科状元,北大毕业的他应该是在某个单位“高就”了,怎么会“沦落”为卖肉佬?
一时间流言四起,对于这些指指点点,陆步轩表面上不为所动,其实内心却十分的痛苦。
“北大高材生却变成了猪肉佬”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后来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之后几天里,各家媒体都争相来采访他。
各种报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还引发了一些激烈的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大学生卖猪肉丢脸吗?”诸如此类。
报道之后,前来找陆步轩买肉的顾客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些机关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成为公职人员,那是陆步轩曾经心中梦寐以求的,他选择去档案局,从事地方志编撰工作。
人生的再次转折
在陆步轩经历从大学毕业到卖猪肉这几年,另一个人身上发生着传奇般的故事。他就是陈生,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不错的单位,但是觉得依靠工资不能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恰好当时下海经商的热潮来临,陈生辞去了公职工作,摆地摊、搞批发,积累起人生的第一桶金,随后又进军房地产行业,还做成了湛江的龙头企业。之后又把眼光投向了猪肉市场,“壹号猪肉”就此诞生。(如果你对陈生的事迹感兴趣,请翻看史小纪文章:1980年农村娃考上北大,全村自发凑路费,38年后每户获赠一栋别墅)
看到了自己校友陆步轩的报道后,陈生心想终于找到合适的合伙人了。于是联系上了陆步轩,带他参观了自己的连锁猪肉店。并且还将计划创办屠夫学校的想法告诉了陆步轩,交流过程中,两人对于猪肉销售等很多方面的看法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陆步轩知道知音难求,于是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自己编写了一整套课程体系——《猪肉营销学》。
2013年,陆步轩应邀回母校演讲,站在发言台上,开头第一句,陆步轩哽咽的说“我给母校丢脸抹黑了”,随即又因为这句话引发了热议和讨论,但是其实这句话仅是对自己曾经过往的无奈和坦然。
3年后,陆步轩决定辞去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公职工作,和陈生合作经营“壹号猪肉”。
在两人的合作下,“壹号猪肉”成为了知名品牌,年产值高达17亿多。
正如曾经《北京日报》的评论,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能改变我们的思维。
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挣钱,这是正确的事,是该推崇的原则,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真正干出明堂。
参考资料:
[1]“北大屠夫”的二十年“翻盘”:打破读书无用论。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