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高速收费站拒收5毛现金)高速收费站拒收5角人民币 收费员说什么话,高速收费站拒收5角纸币:不好意思,这是违规操作,收费员拒收5角纸币一把撕毁,
据媒体报道,近日,李先生开车经过河北石家庄新乐收费站时,收费员拒收5角纸币,称5角纸币已不流通,让他去银行兑换。李先生表示,他的5角纸币还是其他收费站找零给他的。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投诉服务热线回应称,第四套人民币中的5角纸币仍在流通,如有拒收,可向当地人民银行反映。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理解:别的收费站找给车主5角纸币,新乐收费站却“说拒收就拒收”。但拒收5角纸币的做法,无异于跟央行规定反着来:尽管央行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了第四套人民币中的多个面额纸币流通,但其中不包括5角和1角纸币。拒收5角纸币,显然于法无据。
但这并非5角纸币首次被“嫌弃”。检索可知,不少消费者都曾遭遇拿5角纸币去超市购物、去菜市场买菜、去车站买票被拒收的情况。这些情况合起来,就是一部“被嫌弃的5角纸币的半生”。
到头来,此类案例也总是起到了“反向普法”的作用:每当“拒收5角纸币”的事例曝出,都会成为以案说法里的典型案例,而“不得拒收5角纸币”的常识也一再被重申。
可就眼下看,在央行对小额货币硬币化推广、移动支付蔚然风行的背景下,在纸币流通整洁度不如硬币、部分收银收费者习惯“取整”的语境中,想让5角纸币彻底告别“被拒收”的境遇,并不容易。
5角纸币动辄被拒收,是现金尤其是纸币流通窘境的投射。近年来,在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实际支付场景中,商家拒收现金、只接受扫码支付的情形屡见不鲜。就在这两天,有媒体就曝出,武汉张女士一天之内三次使用现金都被拒,她因此怒了:没手机就不能消费了?
这绝非孤例。2018年7月,曾有媒体报道,当时有关部门针对个人消费者和商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7%的被调查消费者反映在过去1年内经历过“被拒收现金”,39%的被调查商户在过去1年内曾“拒收现金”。这似乎也成了“2.5亿老年人正被互联网抛弃”的佐证。
尽管“码上支付”已深深改变了国人的支付习惯,但不得不说,现金仍是我国作用最基础的支付方式。拒收现金,说轻了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戕害,说重了是对国家货币法定地位的损害。
“无现金社会”可以用来倡导人们的支付习惯“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却不能成为挤压现金支付的理由;导向的应该是形成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而不是强行推动一种支付方式轻易取代另一种支付方式;可以引导人们顺应趋势,但不可侵害人们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这点也当成常识。
正因如此,2018年7月13日开始,央行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这份整治公告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自公告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进行整改。而拒收现金支付违法的常识也一再被普及。
回到此事上,针对拒收现金现象的“没手机就不能消费了?”之问,也可变换为针对拒收5角纸币的“有5角纸币就不能用了?”本质上,拒收5角纸币跟拒收现金,都是侵害民众的支付自主权,都是违规操作。
就在2018年,有关部门就启动了对拒收1角、5角纸币现象的整治,截至当年11月,人行营业管理部处理了30起不同类型的拒收现金行为,约谈了2家知名企业;还专门强调,有的商户对第四套人民币停止流通政策有误解,误以为1角、5角纸币也已经停止流通而不收取,实际上,1角、5角纸币仍可流通,银行仍在正常收付,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在此背景下,有些单位仍在拒收5角纸币,显然不合宜。监管部门理应秉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态度,进行严肃处理;对拒不整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还可依法依规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在对个案纠治外,针对服务单位的流通货币知识普及,也有必要来得更到位。
最起码的,那种“5角纸币已不流通”的错谬认知,不该再有了。
(作者:佘宗明)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