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后悔(用老坛麦粒打窝,用什么饵钓鱼)老坛麦子粒怎么样制作,该怎么用老坛麦子钓鱼,必须提前打窝吗?,如何用老麦粒钓鱼,
看了问题描述,感觉题主你可能走入了一个误区。
从你的描述来看,是用老坛打窝,3号袖挂麦粒钓。无非是想借鉴传统钓的思路,规避小白条坐钓底层的鲫鱼。但是你也发现了,这个钓法在这个季节根本没口。问题不是出现在钓饵和窝料上,是你对钓鲫鱼的理解不对。
虽然很多人钓友都认为鲫鱼食性是随着鱼龄增大,逐渐偏向素食的。也就是钓鱼人常说的大个体鲫鱼要用素饵垂钓,尽量少加腥。但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实际当中野生鲫鱼是没有偏口的。换句话说鲫鱼无论体型差距有多大,食谱都是一样的的包括嫩水草,虫子,植物种子,小虾。常见因为体型原因偏口严重的是草鱼和螺蛳青,这两种鱼在小个体阶段是偏杂食的,成年以后逐渐偏向单一的食物种类。草鱼更喜欢纯植物类的饵料,比如玉米打窝鲜玉米钓,效果特别好。
虽然大个体鲫鱼不存在偏口的事情。但无论南北方,入夏以后鲫鱼就跟消失了一样特别不好钓。同样的腥香饵料,夏天只能钓到瓜子鲫和白条,大鲫鱼寥寥无几,甚至可能一天也碰不上一只三四两的鲫鱼。这原因不是出在钓饵上,而是水情发生了变化。
入夏以前和中秋之后,无论南北水体的温度都是比较低的。水体中的水草不多甚至枯萎,不存在大量的虫,虾,整体偏瘦。此时水体的内的鱼普遍处于饥饿的状态,需要不断的巡游来寻找食物。而小鲫鱼,白条,麦穗等小型鱼受限于水温,溶氧等因素,巡游的路线不会特别广。所以此时只要是饵料以腥香为主,作为水体里数量最多的鲫鱼肯定是最早进窝的鱼种,大个体的鲫鱼在此时特别容易坐钓。中国常见的鱼类,在解剖学上是没有胃这个器官的,也就是说吃多少消化多少。所以只要窝中的饵料足够鱼即使吃饱了也不会散开,这也是打隔夜窝或者湖库打重窝可以长时间聚鱼的原因。
但是进入夏季,水体温度开始升高。无论南北都会出现水草疯长的情况,此时水体中的小虾,螺蛳,虫子也开始增多。原本需要在水体中不断巡游寻找食物的鲫鱼,因为食物的增加会不断的缩短巡游路线,最终定居在食物充足的水草中。这也就是钓鱼人常说的:“钓鱼不钓草,去了也白跑。”同时随着水温和溶氧的增高,原本不活跃的麦穗,白条,青梢,马口,鳑鲏等小型鱼的活跃度也在升高,再想用腥香饵料坐钓,第一批进窝的肯定是这些小鱼。
鲫鱼是一种中小体型的鲤科鱼类,虽然有记录显示野生状态下鲫鱼可以长到十几斤,但实际坐钓当中基本不会遇到这样的鲫鱼,最大的不超过1斤也就是钓鱼所说的斤鲫。鲫鱼和其他鲤科鱼类的进食过程是相似的,都是先将食物吸入口腔,再通过下咽齿的互相摩擦将食物碾碎,最后吞入肚中。大个体的鲫鱼相较于瓜子鲫,其下咽齿更厚,更大。这就使得在同一区域内大个体的鲫鱼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比如水草种子,幼年的螺蛳,河虾都在大鲫鱼的食谱上。
以上的原因就造成了一个夏天独特的鱼情。体型稍大一些的鲫鱼,只需要寻找一片水草丰盈的栖息地,就可以满足日常采食需求,安稳度过整个夏天。而体型稍小的瓜子鲫则需要不断的巡游,寻找可以吃的饵料碎片。同理,这也是夏天钓鲤鱼个体都偏大的原因。小于1斤的鲤鱼不需要在夏天进行巡游寻找食物,单独的栖息地足以满足其进食需要。只有大个体的鲤鱼需要不断的巡游采食,单独一小块栖息地是无法满足鲤鱼日常采食需要的。
回到题主原本的问题上。你用老坛麦粒打窝,麦粒坐钓。真正能吞入麦粒的鲫鱼都不会低于2两,而在夏季超过2两的鲫鱼又基本不会巡游,这也就是做钓一天根本没口的原因。不是你的窝料,饵料选择出现了问题,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坐钓方式,坐钓了错误的鱼种。
长竿短线的传统钓能在夏季钓到大鲫鱼,是因为长竿短线的钓法特别是使用炮杆可以延伸到很远的草洞。上文也分析了,夏季的大个体鲫鱼都藏在水草丛里。短线加上单钩搭配使得传统钓可以有效的避免挂草等一系列麻烦,这都是传统钓的优势。
一般来说夏季的台钓都不会把大个体的鲫鱼当做目标鱼种。夏季的目标鱼种可以定在鲤鱼,草鱼,鲢鳙,翘嘴,大罗非等等,鲫鱼都是顺带坐钓的品种。如果题主所在的位置资源确实不是很丰富,水体里只有大量的鲫鱼,其他鱼种少之又少。那尽量在钓位的选择上下功夫,找适合的草洞,或者没有水草只有芦苇,蒲棒的宽水面钓位,或者延伸到水面的树,这些钓位都是夏季藏鱼比较丰富的位置。饵料的味型尽量偏淡腥,淡谷物香。饵料的状态调整到更软更硬一些,尽量减少雾化。甚至可以用麻团胶来开饵,把饵料当初麻团芯儿,外面粘酒米颗粒。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