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空心村落)空心村改造是什么意思,昔日“空心村”变身“万人艺创小镇”,陈子豪解说恐怖小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酷暑时节的气温,丝毫没有影响安徽芜湖殷港艺创小镇的“热度”。停车场上一排排旅游大巴,园区里迎风招展的宣传彩旗,以及食堂里涌入的陌生面孔,都在印证着这里的人气指数。
作为安徽省特色小镇的“金字招牌”,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一天几批次的各种接待,那些慕名而来的到访者,除了集中感受艺创的浓郁氛围外,大多希望此行能够取到特色小镇以及乡村振兴的“真经”。
热起来的殷港村,不是没有冷过。
殷港毗邻主城区,明清时曾是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城市化的推进,该村率先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后来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一度只剩下老旧废弃的厂房,沦为一个“空心村”。
殷港的“蝶变”缘起于艺术的介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为艺创新空间,旨在打造艺术人才的“梦工场”、乡村振兴的“创平台”。当地政府将小镇规划建设、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通盘考虑。
目前,2000多名创业青年入驻创业,带动5000人就业,殷港小镇的人口实现了从3000人到1.5万人的增长,殷港村也“升级”为殷港社区。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振兴亟需的艺创人才开始“回流”,昔日从殷港走出去的艺术生,如今学成归来,开始用艺术反哺乡村。
自强青年为小镇带来“艺术之源”
与熙熙攘攘的到访客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栋栋旧厂房改造成的艺术工作坊里,艺考生们正在心无旁骛地练习着素描。
42岁的夏云兴是殷港艺创小镇的发起人、运营公司负责人,也是第一个学成归来的艺术人才,当年伴随他而来的还有一群寄望通过艺考实现人生梦想的学生。
夏云兴如今被称作“夏校长”,然而高考时一心想当老师的他却因为身体残疾,没有报上师范专业,尽管那一年他的美术专业成绩是全省第二名。
这是他至今耿耿于怀的人生憾事,或许也是人生对他的考验。夏云兴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最初只能拄着小板凳在地上“挪”着走,为了治好他的腿,父亲倾尽家产,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诊。经过多次手术之后,奇迹出现,夏云兴终于可以站立行走。
因为身体原因,夏云兴小时生活的色彩常常是灰暗的,直到有一天,一位姓吴的老师为他擦亮了希望之光。
那一次,班级的黑板报征集美术作品,夏云兴认认真真地画了一幅画,被吴老师评为一等奖。当同学们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才意识到人生第一次得到众人的肯定。从此,他痴迷画画,一路画到高中。因为家境贫寒,高中时,他靠着精熟的画技办起了“流浪者画室”,培训参加艺考的同学,补贴生活。进入安徽工程大学就读,大一时,他就“重操旧业”,此后艺考培训事业再无中断,创业成为人生的主旋律。
夏云兴 受访者供图
毕业后,同学大都去了外地大城市从事工业美术设计,夏云兴因为行动不便,留在了芜湖老家继续开班办学。20年来,他带领团队研发近百本艺考教材,硬是把不起眼的“培训班”办成了全国性的艺术教育“航母”,并将顶峰教育集团的总部落户于殷港艺创小镇。2018年,夏云兴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搭建艺创平台,把送出去的请回来
这些年来,从顶峰教育集团走出去的艺考毕业生有3万余人,现在每年在校生有4000多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进入了国内一流的美术院校,其中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一步跨越“农”门。
让人意外的是,夏云兴向记者坦言,面对这样的规模和态势,曾经陷入彷徨: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回来了?难道我们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建一座“高考工厂”,把他们送出农村,不再回来?
夏云兴深爱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他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自己从事的艺术专业可以为乡村赋能。如果艺术不再高高在上,“俯下身来”,接上地气,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不仅美化村容,还能激活农村的经济与文化。但现实是,优秀的艺创人才在不少发达城市也是求之不得,他们又如何肯回农村?
在夏云兴看来,首先要给年轻人搭建一个创业的平台和栖身的物理空间,由此,他开始了校长向企业家的“跨界”转变。
2016年起,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作为殷港小镇的运营方,他的团队利用艺术、创意手段对原有旧厂房进行改造提升,唤醒“沉睡资源”,提高旧空间公共服务功能、产业集聚功能,同时凸显空间改造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
入驻小镇的返乡创业青年黄诗靓告诉记者:“当初来到这里,就是喜欢它的调调,这里聚集了这么多搞艺术的人,美育的氛围很浓,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城区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我们团队由20多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基本都是90后,大家一起开发研学项目、劳动教育课程、红色主题夏令营等模块。”
与此同时,小镇运营方以原先的艺术教育平台为依托,以特色人才集聚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出一条包含艺术教育、文化创意、研学体验、数字科技等领域的闭环“艺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计100多家,成功孵化出“六好儿郎文旅”“学豹欢乐总动员”“图优手绘地图”等品牌。在此基础上,打通供给与需求的通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农村的特定场景和个性化需求,开发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站式综合集成服务。
2016年,顶峰教育集团带头设立“顶峰创客基金”,一次性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扶持孵化人才培训、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科技等文化创意初创企业。此后,多家金融机构相继与小镇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共同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
小镇里的美术和舞蹈教育课程
年轻人扎根农村,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夏云兴治校办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此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知晓国家大事。他时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十九大报告中的‘美好生活’‘五育并举’中的‘美育’等,都在为艺术生指明了‘美’的事业目标。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更有责任回来描绘最美的画卷。”
青年“艺创”为乡村定制独一份的IP
25岁的陈子豪正是在夏云兴的感召下踏上了回归之路,他曾是顶峰美术学校的一名学生,从武汉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在六好儿郎文旅公司当上了一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师。
这家在殷港小镇孵化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是33岁的汪斌,同样也是一名由上海“回流”殷港的创客。当湾沚区立足生态农业定位,加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汪滨敏锐地看到了大好前景。
“美好乡村建设,千万不能‘千村一面’,必须挖掘历史文化特质,因地制宜做出差异化的品牌。”汪斌介绍,接手项目后,团队首先会邀请文史专家将乡村人文历史“吃透”,公司设计人员进一步凝练,进行视觉设计与产业品牌打造。“围绕乡村美食、人文、风景进行深度挖掘,为每个村子打造独一份的IP。”
六好儿郎文旅公司的一个成功案例是湾沚镇的龙尾张村,也正是在这个项目上,陈子豪重塑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一次次对村民、村干部的走访中,我们头脑里逐渐有了‘乡愁’的概念。”为此,陈子豪和同事一起设计打造了乡愁馆、童年记忆馆、游戏影视馆,通过黑白电视机、缝纫机等老物件,再现昔日生活场景,唤起人们的记忆,记住乡愁。在此基础上,运营团队打造农家乐和采摘园,策划音乐节,招徕外地客流,让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变身“网红打卡村”。
“也许一个石头的摆放方式不一样,给人的感受就不一样,在旁边加上一个小物件,又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观,这就是乡村艺术魅力所在。”陈子豪感慨,乡村设计更加贴近于自然,一定要深入乡村,才能找到灵感。在他看来,“设计工作不仅仅是画图的单项技能,对人文与历史的思考同等重要。”
小镇举办的青年创客大赛
“我们在乡村文创作品大赛上明显感到,优秀作品逐年递增,由此看出,设计人才对乡村的重视度逐渐提升,此外,设计相关的建筑、环境专业的人才也正在向乡村汇集。”汪斌深有感触。
近年来,殷港小镇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每年吸引大批毕业生来小镇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号召更多青年人才返乡,“为乡村呐喊”。
据了解,殷港小镇入驻企业现已主导完成乡村环境景观设计约5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规划约180平方公里、乡村建筑规划约30万平方米、乡村文旅规划设计约100多平方公里、农产品包装设计1000多件、乡村文创IP数十个。
小镇内创业青年为乡村制作的文化产品和包装。王海涵摄
在小镇文创产品展示大厅里,记者看到,周边各乡镇的土鸡蛋、蘑菇、酱菜、蜂蜜等农产品包装经过艺术设计后,变得“活色生香”;一张张手绘地图,让乡村美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直达移动终端。
“我们用艺创的力量、科技的手段,对乡村进行整体创意设计开发,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设计特色包装,并为生产销售团队、小微企业提供孵化、培训、运营、IP打造、投融资等一系列服务。”夏云兴说,用艺术赋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才能让乡村生活真正“美”起来。
(视频素材由殷港小镇提供,实习生栗伊琳 剪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