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相告(金陵女子学院1937)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在哪,1915-1943,消失的金陵女子大学旧影,pc单机游戏女大宿舍,
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全景
1911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1913年,女子大学校董会决定将校址设在南京,并且暂命名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同年,公推劳伦斯·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为第一任校长。
金陵女大第一任校长德本康夫人
1914年,教会行政管理委员会正式将学校命名为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
以下为金陵女子大学的一些老照片,让我们看一下这所著名女子大学的日常学习生活情景,同时也能见到这所大学因时局变化的迁徙。
图为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花园内,首批女学生与女教师。
图为1917年,元宵节上的纸灯笼。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内。
金陵女子大学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包括中文、英语、历史、社会、音乐、体育、化学、生物、家政以及医学专科等,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图为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生物实验室内。
1919年,首届5位学生毕业,学位以金陵大学名义授予,这是第一届在中国高等学校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
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人称“999朵玫瑰”。
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的花园。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校庆,前往庆典现场。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学生的演出服。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
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金陵女子大学二年级学生,将于1919年毕业(1919届是金陵女子大学的首届毕业生)。
1920年,元宵佳节,手拿纸灯的女大学生。
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的解剖课,观察各种骨骼结构。
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生,中为校长德本康夫人。
1922年,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典礼。
1922年,师生合影。
1922年,女大学生的体育课。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新校园。
1923年7月金陵女子大学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这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群,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参与者中有第一代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
校园于1922年开工建设,到1923年校舍落成,金陵女子大学迁入,此时完成了7幢宫殿式的建筑:100号(会议楼,1431平方米)、 200号(科学馆,1541平方米)、300号(文学馆,1492平方米)、400号-700号(4幢学生宿舍,共4603平方米)。1934年,建造了图书馆(1397平方米)、大礼堂(1444平方米)。
随园按东西向的轴线对称布局,入口采用林荫道加强空间的纵深感,主体建筑物以大草坪为中心,对称布置,100号楼后面设计了1个以人工湖为中心的花园,中轴线的西端结束于丘陵(西山)制高点的中式楼阁。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结构采用先进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2006年5月,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学女学生的棒球运动。
1923年,植树节上的大一新生。
1927年,金陵女子大学运动会,获胜的运动员合影。
1927年后,校务由美国人转交中国人。1928年,徐亦蓁女士被推选为董事会长,吴贻芳女士担任校长。1930年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更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吴贻芳校长(1893-1985),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45年,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宋子文、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内。
1932年,金陵女子大学校内的学生。
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运动会,起跑瞬间。
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运动会,射箭比赛。
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运动会,投掷铁饼。
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运动会上的网球比赛。
1934年6月,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访金陵女子大学,与吴贻芳合影。
1935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学20周年校庆,4名1919届毕业生团聚,左2是吴贻芳。
1936年,参加柏林奥运会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与校长吴贻芳合影。
1936年,南京,植物课上的学生。
1936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为不识字的村民讲读宣传海报。
1937年,四川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学生帮助纺纱工改进纺纱机。
抗战中,金女大西迁成都,备尝艰辛而弦歌不辍。这是当时的盥洗室。
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金女大作为国际安全区,收留了大量难民。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中文名华群,1886-1941,前排左四),金女大教师。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驻校维持委员会主任,在校园内设立国际安全区,冒死收容数万难民,同时写下揭露日军暴行的《魏特琳日记》。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勋章。
1937年大学因抗战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46年返回首都南京。
1937年,来到乡下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
1937年,成都,化学课上的学生。
1941年,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质课上的学生。
1943年,四川成都,毕业典礼(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华西协合大学、齐鲁大学四校合办)。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