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冠军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塞尔比在三大赛的成绩依然是特鲁姆普等人难以望其项背的9冠;意味着他已经摸到希金斯的历史门槛,有机会在未来三五个赛季完成历史地位的超越;意味着虽然在媒体眼中防守下滑,只要是长局制,他依旧保有比赛的统治力……这是仅从数据得出的结论。

夺冠,对塞尔比意味着一切。不幸的是,对于斯诺克和它的观众,这真的未必是正面意义的一切。

这是克鲁斯堡历史上,加油声第一次这么一边倒的世锦赛决赛。且不说喝倒彩,最后一局超分球上冠军获得的掌声,很难听见其中包括了多少喝彩叫好的声音。真的很奇怪。我真的记不起,在其他体育项目的决赛中,有没有过观众全体对一方彻彻底底的奚落。

无可辩驳的是,塞尔比配得上一切冠军头衔。纵使这两年总有人说他的巅峰已经过去了,可是我心里清楚,在克鲁斯堡这样的长局制中,他的决心和渴望,会把他在短局制中下降的掌控能力,重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单赛季集锦,做球,长台,解球,依然丝毫不逊于特奥罗那几位,精彩纷呈;他依然拥有第一梯队的围球能力,如果他想,他依然能处理好各种乱局残局。

那仅仅是因为他的风格,就注定要受如此多的白眼?还是观众(和一部分球员)嫉妒他的成就?从这次经历来看,我想不是。

如果,只是说如果,塞尔比的半决赛和决赛,会像前三轮一样,那么未必会出现那些争议场面。和宾汉姆的半决赛,是真正意义上的巅峰对决;两位球手,都在之前的比赛中表现出了相当好的竞技状态。尤其是宾汉姆,两轮涉险过关,都是打到决胜局,经历大考之后,状态一般来说会更有提升。所以,当宾汉姆在第二阶段五连鞭之后,或者说还没有完成五连鞭的时候,塞尔比,明显感到了这种状态提升的威胁。三分钟长考后的“塞尔贴”,开始在这时候出现。或者,是长考之后,做了一杆线路明显一般爱好者都能想到的防守。最终的AST看起来差不多,其实这是不一样的。宾汉姆明显受到了影响,在围球阶段陷入了更长时间的考虑和不习惯的出杆节奏之中。而塞尔比,真正上手之后的出杆是不慢的,甚至抹平了他在关键几句逆转态势情况下的长考们。因此,当宾汉姆失去他的长台节奏后(还不是准度,就是那球你看到就觉得他犹豫),比赛结果比过程更没有悬念。

决赛相比半决赛,其实反而考验要小一点(去年世锦赛对塞火两人也是一样)。至于那个复位的问题,各位自己去看。在这样一场决赛中,前21局没有一次破百,与今年世锦赛破历史记录的破百效率形成鲜明反差,至此,胜负已定。

另外和宾汉姆比赛后的回应,他说我不能像奥沙利文一样打球。没人提到奥沙利文啊,可见在塞尔比心中,始终对火箭耿耿于怀。其实在球桌之外,哪怕是斯诺克的问题上,塞尔比真的很敏感,没那么强大。不仅是因为火是他几乎唯一胜率占不到优势的对手,也不仅因为火箭摧毁了他几个冠军头衔的实现,更是因为他知道,有一种层次,是他望尘莫及的;不是天赋的技术和能力,而是已经成为这项运动代名词后,奥沙利文在享受比赛,愉悦自己这个层次上面。因此,无论胜负,自己始终无法在精神上面摧毁这样的对手。

我喜欢看火箭打球,喜欢看丁主任打球,但这并不构成我不欣赏塞尔比的原因(14世锦赛,16,17世锦赛)。我曾经试着去欣赏他。后来我发现,看他的集锦、精彩局剪辑,以及看他那种能轻松取胜的比赛,就可以了。至于他的赛后发言,个人有些时候难以苟同。塞尔比是一个把胜利摆在生命位置的极端化的球员,已经到了近似于机器的程度。对他的观感,取决于你对上面那句话的接受程度。

说到底关于塞尔比的争议,在于人们观念上的争议:赢这个目标,是不计一切代价去争取的吗?或者说,斯诺克的比赛本身,跟它所应该代表的精神哪个更本质?如果斯诺克是君子运动,发乎于骑士道精神,那么现在它还应该是吗?就算大家认为斯诺克规则因循守旧应该改变,可是规则永远无法对比赛的精神内核做出实质性的界定。不像篮球足球那样的运动,裁判对局面有绝对的掌控力;斯诺克,其实是两个人的游戏,或者一个人的表演。改规则又能如何?

忘了是哪位美国建国先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合众国宪法,只适用于基督信仰下的人民,它不适用于其他一切族群”。斯诺克,作为一个“法治”非“人治”的项目,也是如此。可能这个项目不一定适合当下世界了吧。

最后我想说,各位如果愿意继续看斯诺克的,还是在75、80们老去之前,再看几眼。珍惜这项垂死的运动,最后的黄金时光。

最最后,祝贺真塞迷们,这是你们的节日。

分类: 游戏攻略 标签: 暂无标签

评论

暂无评论数据

暂无评论数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