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跑:一场以耐久力为跑的项目
中长距离指800米以上的距离,这是以跑为特点的发展耐久力的田径项目。中长距离跑的比赛项目有男、女800米和1500米。长距离跑男子项目有5000米和10000米;女子长跑有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的比赛。长时间从事中长跑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内脏器官和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同时对培养人的顽强意志也有明显作用。
中长跑是历史悠久、开展普遍的运动项目。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已有沿跑道往返跑的中长跑比赛,中国古代也有以长跑选拔和训练士兵的记载。19世纪,中长跑在英国已盛行,后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开展。中国从1910年起也有了中长跑的比赛。
中长跑也是一项身体负荷很大的运动项目,为了适应长时间跑的要求,中长跑的动作既要注意向前运动的效果,更要注意放松省力。跑时躯干应保持正直或微向前倾,颈部放松,头正直,肩带和两臂肌肉放松,肘关节约成直角,手半握拳作前后自然摆动。协调的摆臂可以调节跑的速度,后蹬用力是推动身体前进的重要环节。后蹬结束时,髋、膝、踝应充分伸展,摆动腿积极向前摆出。后蹬用力的强弱、后蹬角度的大小和摆腿高度等都因跑的距离、速度以及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而不同。摆动腿的落地要柔和轻缓有一定弹性,膝微屈,用脚掌外侧着地,着地后身体重心不要下降过大。中长跑的步长和步频除根据项目和运动员个人特点不同而有差异外,还和战术变化有关。虽然中长跑的动作应该符合一般技术要求,可是优秀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技术风格。
跑进途中运动员会出现呼吸困难、疲劳不适的“极点”现象,但随着训练水平和内脏适应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的出现将逐渐不明显。遇到“极点”来临时,运动员加强呼吸、调整步伐、坚持跑进,不久这种生理现象即会消失。
中长跑训练方法经过了多次的革新。早期的训练方法常常是重复地跑比赛距离。20世纪20年代,以P.J.努尔米为代表的芬兰学派在匀速越野跑中引进了快速跑练习,并加大了运动量,效果很好。努尔米曾因此多次打破从1500米到1小时跑的各项世界纪录。后来,瑞典人G.霍尔默等创立了“法特莱克”(意即“速度游戏”)训练体系。“法特莱克”是利用各种自然地形跑进的,在慢跑中插入一系列不定时间、不定距离的加速跑、反复跑,以至快速冲刺。一次跑的总距离可达10~20千米,使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同时得到发展。在40年代,霍尔默训练的运动员G.黑格、A.安德森等刷新了1500米、5000米、1英里、2英里和3英里的全部世界纪录。与“法特莱克”同时,间歇训练体系也在迅速发展并为许多国家的运动员所采用。采用这种方法训练的R.哈尔比格、S.伊哈罗什、D.A.G.皮里、R.G.班尼斯特、В.П.库茨以及E.扎托佩克等人曾多次刷新了世界纪录。间歇训练是一种建立在严格计划与控制的基础之上的训练体系。它不仅对于中长跑,而且对于其他许多运动项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倡导者,德国教练员W.格施勒等人为它设计的典型“公式”是:运动员跑完规定的距离以后,脉搏要上升到每分钟180次左右,然后通过45~90秒的间歇休息,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如此重复进行。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