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市场,小厂商的出路在哪儿?
近日,云服务市场发生了一个重磅事件,同为云计算、CDN、互联网数据服务等泛云市场的厂商——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官方称,三方的合作内容将覆盖资本、底层资源、技术、产品、市场、品牌等各个层面,三方将共享优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共同打造竞争合力!
如果粗略一看的话,只会觉得和其它大部分厂商的战略合作一样,这只是三方一个务虚层面、象征意义的合作。但是,结合当下云服务市场的背景深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三方不仅是战略合作,更是在抱团取暖,因为“互联网数据服务领域进入到了惨烈的非良性竞争的环境”。
而且,可以预见这不是云服务市场中小厂商抱团的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后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厂商开始走抱团之路,以抵制恶意价格战。
按理说,不应该在别人“办喜事”的时候说丧气话,但是笔者认为难听的真话很多时候比好听的假话有用。虽然如今云服务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有触底的迹象,但是仍旧看不到丝毫反弹的趋势,中小厂商已然在残酷的价格战中苦苦支撑。不排除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的抱团取暖是闻到了这种可怕的煎熬气息。
不过纵使如此,邦联式的抱团取暖并没有加和效应,并不能给每一个厂商的业绩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除了象征意义外,互给信心、互相打气、互相安慰,或是彼此间合作最大的效用。
无论哪个行业,小厂商的出路无非三条
和很多其他行业不一样,云服务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瓶颈的问题。根据Gartner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将增长21.4%达1864亿美元。可以说,市场足够大,增速也可观。
云服务市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一方面是可用资金少,市场很难再大规模烧钱了;另外一方面是融资变得越来越难。而且这种问题基本是全行业的普遍问题,不管是大型厂商、中型厂商,还是小型厂商。
先说大型厂商。原本财大气粗的他们,也不敢再轻易降价了,这方面最典型的是阿里云。作为中国云服务市场的老大,阿里云曾经在云服务市场里的各个链条里,大肆挥舞价格屠刀。甚至,出现过一年时间降价多达六次之多的时候。只不过今年以来阿里云在云服务市场,比如CDN领域,最近两次的云栖大会都没再提降价的事了。
要知道,此前阿里云公布了2017年Q3季度财报,财报显示,Q3季度营收35.99亿,同比增长104%。如此靓丽的业绩,后续却不怎么再降价了,有几种可能:一是价格确实基本到底了,没有啥降价的空间了;二是阿里云认为现在的价格就足以把中小型厂商耗死,没有必要再费弹药;三是阿里云自身虽然营收不错,但是也并非盈利的状态,自己在内外部也承受着巨大的盈利压力。不管怎么说,用“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来形容是合适的。
再说中型厂商。这里不妨以金山云为例子。表面上看,最近金山云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获得了7.2亿美元的高额融资,公司投后估值接近24亿美元,前景可谓一派向好。但是,从金山软件的财报等数据上看,金山云2017年四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68亿元、3.04亿元、3.58亿元、4.019亿元,Q2Q3Q4三个季度的环比增长率却分别是13.4%、11.8%、11.2%,可见其环比增长率是在不断下降的。比营收环比增速下降更为严峻的是亏损。按照金山云的公告等资料,2017年前三个季度,营收9个多亿,亏损就达6亿元;全年营收13亿多,亏损额估计会达到7到8亿元。
类似金山云这样的中等云服务厂商,不断的找钱融资,一轮轮融资表面无比风光,内心其实煎熬得要死。因为,出现了营收“规模不效应”的问题,“融资越多、营收越多,亏得越多”的“三多”困难,短时间内看起来是难有完美答案的。
其实,阿里云财大气粗,金山云能够找到钱,都还算好的。最悲惨的要属其他中小型尤其是小型、初创厂商,一方面价格战的压力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融资变得异常困难。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资本市场还风风火火,包括青云、UCloud、华云、EasyStack、驻云科技、SpeedyCloud迅达云、BoCloud博云、数人云、Hyper、数梦工场、北森云等等都完成了不同轮次的融资。但是,从下半年至今,融资的厂商、笔数、金额,就急剧减少,大家都处于“钱荒”之中。时至今日,去年上半年的融资盛景,放在当下来看,或许是云服务资本市场的回光返照。
面对严峻的行情,极度缺钱的小厂商,出路在哪里?其实,出路无外乎三条:
一是,伺机被巨头收购。这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没有过人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巨头可能没有收购的动力,因为对巨头而言基本都是全栈通吃的,收购小厂商既没有补齐短板的作用,也没有多少增加实力的意义。
二是,或缩衣节食,或赶紧继续找融资。在价格战的大环境里,缩衣节食无疑也会让业务收缩,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而找融资除了运气之外,更需要等待整个云服务资本市场行情的变暖。
三是,抱团取暖。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抱团取暖,这是比较现实、比较可行的一条路,只不过缺钱的厂商抱团取暖,还是一样缺钱,这跟穷亲戚抱在一起仍旧是一堆穷亲戚一样。在商业世界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追得上的叫趋势,追不上的叫海市蜃楼
除了资本方面,抱团取暖的中小厂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之外,抱团到底能不能取到暖的另一大阻碍,在于技术上怎么深度融合、紧跟前沿、互惠互利。
众所周知,云服务市场大体可分为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应用软件等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对应着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个层面。实际上,这里面每一个板块或者层面里,又包含有极多的分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都叫云服务厂商或者都归类于云服务行业里,但是可能做的事情却千差万别。
以此次抱团的三家厂商为例,云端网络是IDC、ISP服务商,数据中心和机房资源是其优势;帝联网络是国内专业的CDN服务厂商之一,CDN业务相对传统,但是CDN的规模还可以;而同样是主营CDN业务,又拍云则宣称在国内首创了“把所有节点开放给所有客户”,试图以互联网思维和云服务方式,颠覆CDN行业的服务模式。
不仅市场分支多,而且云服务市场的技术演化,还特别迅速。IaaS、PaaS、SaaS方兴未艾,PCDN、5G技术、边缘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平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神经形态硬件、量子计算、无服务器PaaS、软件定义安全等等,各种和云计算或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技术,又扑面而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这种“邦联式”的结盟,在技术方面,深入合作存在几个困难:
第一,到底是顺着逻辑,还是跟着趋势?抱团取暖的厂商,跟进技术选择分支时,是选择更符合自身技术发展逻辑的;还是选择更符合市场整体趋势的,更符合联盟整体利益的?这其实是个体和整理的利益矛盾,可以预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一般都会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这样这种松散的结盟,在技术选择上难以做到大公无私。
第二,云服务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所谓的“热点”以及“技术风口”。热点和风口,此起彼伏、起起落落,即使大家都大公无私,但是抱团取暖的中小厂商真的都能看得准吗?要知道在同属于TMT行业的互联网领域里,可是出现过多次集体走眼的事件:比如团购、比如O2O、比如P2P……
第三,就算像赛马一样,幸运地赌对赛道了,有无资金投入也是一个问题。云服务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很多都是长周期、多投入、见效慢的,抱团的中小厂商当下就已然嗷嗷待哺,又哪里拿得出多余的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当中呢?
第四,中小厂商间的战略合作,即使冠以“战略”的名义,也仅仅是合作而已,而合作和合并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大家都知道,技术往往是云服务市场各大厂商的第一竞争力,即使是合作伙伴,那总归是“别人家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多多借鉴别人的技术,同时防止自己的核心技术被抄袭是主流。换句话说,大家可能都只想获取而不愿意付出,所以笔者很难想象抱团的企业间能够怎么进行深度的技术合作。
此前,Gartner公司发布了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其认为每一样新技术都要走过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灭期、复苏期、成熟期等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少则两年,长则五年、十年。可见依靠某一项或者几项革新技术,实现换道超车蛰伏的时间异常之长。如此漫长的周期,市场真的会给中小厂商们这么多的耐心吗?
战略合作之后,往往有三条路可供选择
在资本和技术之外,抱团取暖的中小厂商,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就是——市场。对于市场层面,笔者看到了一个尴尬,做出了两个反证,同时尝试性进行三个预测。
一个尴尬是,抱团的中小厂商,很可能会出现,相互之间就有业务激烈竞争的情况。比如此次抱团的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其中又拍云和帝联网络,主营业务之一都是CDN,帝联网络CDN业务相对传统,又拍云甚至还号称要颠覆传统的CDN服务模式。
这样的情况下,比如真的有个客户有CDN业务的需求,这个邦联式的结盟,到底是谁去服务这个客户呢?是以个体公平竞争的形式,还是以类似于地产商拿地“联合体”的形式,又或者是总包分包的形式?反正笔者一时半会是想不出来。
两个反证则是为了证明这种抱团式联盟在市场层面的意义究竟有多大的。首先,假设市场上的客户,要找的是云服务里某一项垂直专业性服务,那么这种邦联式的抱团就意义不大,这种单一业务要们联盟成员都做不了,要不联盟中的某一个成员自己就做了。
其次,假设客户要找的是集成式的服务,是一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那么客户要么可以方方面面都可以搞得掂的全栈大厂商,要么可以找专业的集成商也可以,貌似也没有看出找抱团厂商的理由。因为对客户而言,找性价比最高的厂商才是要义,而未必愿意接受“买一赠一”的服务。
当然,如果跳出“战略合作”的窠臼,从格局更大的行业大整合的层面去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别有洞天的情况。也会意识到,这种战略合作可能只是第一步,后续或将延展出更多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合作的逻辑就是自洽的,也就有了更现实的意义,而不是像前面分析的,基本上以务虚、象征意义为主。具体来说,中小厂商战略合作的下一步,或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也是最乐观的,那就是战略合作的几家公司,都统一被某一家巨头给收购了,不过这种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毕竟对于收购规律来说,永远是标的小才“船小好调头”,收购一个邦联式的联合体,即使现实有需要,实际执行起来也太复杂了。
第二种,是抱团取暖的中小厂商,后续合作再进一步,比如成立合资公司。虽然这样可能会面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形,但是纵使如此也并非不可能。要知道,前不久云计算服务商UCloud就宣布:旗下私有云公司UMCloud将正式与数人云合并,两者将在业务上全面整合,形成一家全新的公司,为企业客户提供IAAS+PAAS的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看到了吧,现实重压之下,已经有先行者在走这一步了。
第三种,是几家厂商,一杆见底地合并。这种情况虽然操作难度大,但是如果真的到了生死关头,也并非不可能,无非谁主导、谁并谁的问题。因为只有合并而不是合作,才能真正意义上打通底层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才能聚合研发力量,共同推进IPV6、PCDN、5G技术、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才能在市场、品牌方面,统一发声,并减少重复成本。
实际上,云端网络已经在2017年底,2500万元战略投资过又拍云;云端网络贡伟力的话也耐人寻味:不排除未来某个时点我们有更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结语:
商业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云服务市场的价格战打到“地板”上,且丝毫不见触底反弹的迹象时;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厂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越来越难熬时;当连大厂商都打不起价格战时……所有固有的认知都得重建,一切此前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实际上,那些大家认为绝不可能的事情,已经在互联网行业里不断上演多。比如:优酷土豆、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等等,这样一出又一出的合并戏码。
在相同的逻辑驱动下,类似的事情也很可能会发生在云服务市场里。可能今天我们认为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明天就真的发生了。可能今天映入我们眼帘的一切都是表象、幻象、假象,真相的到来,需要利益和时间的进一步推动。(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