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告一段落 CDN行业涨价潮悄然而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CDN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CDN的全称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它是一种构建在现有网络基础之上的智能虚拟网络,依靠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可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网络内容,降低网络拥塞。
简单来说,CDN的作用就是为网络提速。现在人们无论是看直播、刷视频,还是打游戏,凡是对网络要求比较高的,都离不开CDN的帮助。
但是,CDN又属于偏资源型的业务,所以进入的门槛也相对较低。这也导致在移动互联网初期,用户流量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时,有大量玩家涌入,并在CDN行业掀起了一场惨烈的价格战。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CDN行业都处于“卖方残酷、买方幸福”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正在发生改变。近日,有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从去年底开始,部分厂商的CDN服务开始提出涨价,并表示原来的价格做不了了。
这无疑给沉寂许久的CDN行业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随着价格触底,过去有些畸形的CDN供需关系也将慢慢回归正常。
“卖方残酷”时代
2015年以前,CDN市场还是传统CDN厂商的天下,当年,网宿科技的市场份额约为43%,蓝汛约为37%,二者合计占据了CDN行业约80%的市场规模,又拍云、白山云也于彼时创办,进入市场。
但是,随着阿里云、腾讯云等云厂商的入局,CDN行业的格局也被改写。2015年3月,有云厂商喊出“2015年CDN市场价格不会再超过1.5万/G/月”,而当时市场的普遍价格在3万左右,“价格战”由此打响。
2015年5月,阿里云CDN率先降价21.2%,腾讯云CDN紧跟着降价25%,其他云厂商也随之加入降价阵营。到了2017年,“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不断击穿行业底线。
一位业内人士曾向记者表示,云厂商的打法,是把“降价-提升市场份额-继续降价-挤压中小厂商-继续降价-清除中小厂商-继续降价-垄断市场-提升价格-获取高额利润”这套在互联网诸多领域里得到印证的打法移植到了CDN行业。
事实证明,这套打法确实起到了作用。根据2018年的中国CDN市场份额数据,传统CDN厂商的身影已所剩无几,而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云厂商则迎头赶上。
业内人士阿杰现在回忆起当时的行业价格战,依然记忆犹新,他表示,在最频繁的时候,一些大客户可能一个月就要求调一次价格。
而最被动的场景是合同续签时,阿杰表示,“对方经常是拿着几个厂商的报价谈,价低者得,这时候,如果你的价格如果没有优势甚至不能打平,客户就有可能会流失”。
实际上,在2020年前后,业内就已经有呼声要停止“价格战”,因为,一味地发动价格战,对厂商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但是,在整个行业的价格都处于低位的状态下,各个厂商也陷入了相互制衡的竞争状态,谁先提价,就等于让竞争对手获得了价格优势。所以近两年,虽然各厂商基本停止了价格的进一步下探,但也没有人主动涨价。
回归价值
今年,僵局被打破,多个云厂商都主动迈出了涨价的步伐。这背后,则是与各个云厂商的业务战略调整有着密切关系。
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阿里云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组织调整,并明确提出,接下来要提高自研产品的销售占比,不能为了销售业绩去卖没有核心价值的东西。
无独有偶,腾讯云今年也对销售考核做了重大调整,变得更注重自研产品收入的成长。
阿里云和腾讯云不约而同的调整了业务策略,并且方向也保持了一致:都是不再以收入规模为导向,而是强调自研产品带来的盈利能力以及价值创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厂商上调CDN业务的价格也变得理所应当。因为一直以来,它们在CDN行业的低价竞争,就是典型的以收入规模为导向,甚至是牺牲利润来换规模。
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云厂商过去发力做CDN业务,更多是把它作为一个切入口,目的是销售更多其他云业务。但现在,云厂商已经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去拓展市场,它们更倾向于发力PaaS以及SaaS这些更能体现技术实力的领域。所以对于CDN业务,要不就通过提价,至少保证业务不亏损,或者干脆战略放弃。
某厂商人士则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各CDN服务厂商价格变动的情况就已经很少,到了今年续签时,各家价格基本没有降价空间,按原价格续签的比重更大一些,或者分配更多业务量到某一家。
有的云厂商即便还没有涨价,但是在一些服务上也开始缩水,比如以往的专员服务变成了微信群组,甚至是机器人回复或提工单的形式,以此来控制人力投入。
总而言之,企业一直享受的低价红利期正在远去,CDN行业的涨价潮已悄然而至。上述厂商人士表示,涨价带来的不会只是价格的变化,也会帮助CDN行业回归价值,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客户在选取供应商的时候会从以往的“价低者得”转向更看重“性价比”,会衡量CDN高价格背后的服务价值是否匹配。
“这将驱动各厂商CDN服务的能力升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双赢,企业客户能够获得更稳定、更可靠的服务,对业务有所帮助,同时,各厂商也能将发展重心回归到产品本身”,该厂商人士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系作者 @河马 原创发布在河马博客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