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与长视频一时风光无二,直播带货、达人经济崛起。原来对于我们8090后无比熟悉的纸质杂志,好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随处可见杂志的报刊亭也不见了,书店里也找不到专门售卖杂志的地方了,就连每年一次的杂志报纸征订,好像都不见了。他们消失了?会有人附和,在一切求快的新媒体时代,纸质杂志时效性跟不上,阅读的感觉也太慢了,想要了解资讯,直接看手机就行了。变成慢媒体的杂志,就好像从前的时光一样,变成了回忆里的温存。

一、杂志有什么特别,让人难忘?

当我们在说过成长的过程中读过的书或者杂志的时候。我们会用陪我长大的杂志,而会用我读过什么书。

杂志因为连续定期出版的特征,是不少人在童年或青年时期,每个月都要去报亭购买的读物。例如《读者》《意林》《故事会》。

围绕某一固定的方向或领域,连续且定期出版,是杂志的第一个特征。有些杂志的创刊时间可能比我们的年龄还要长。《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读者》创刊于1981年;《人民画报》创刊于1946年。杂志,是一代人的阅读记忆。

杂志的内容基于某一个选题,刊登多位作者的文章,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且固定为某一类人群服务。我们说每一本杂志背后都有一个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背后,几乎都有一本杂志。如果你喜欢篮球,你肯定知道《NBA特刊》;如果你喜欢足球,你应该知道《足球周刊》;你喜欢钓鱼,如果不知道《垂钓》杂志就很out;如果你喜欢小说散文,《北京文学》《书屋》你肯定听说过。粉丝经济如果是近年来的热门词,那杂志生来就是为某一具体领域的粉丝服务的。

杂志出版的内容是我们所追求的深度见解和时效性的结合。杂志在时效性上确实比不了现在的网络媒体。但是杂志媒体的专家约稿、出版的三审三校等流程,也为杂志带来了专业的内容,在快时代的网络媒体中,我们感受最大的就是资讯泛滥和信息茧房。而杂志的编辑为读者精选选题,独特视角,让读者阅读到的是已经经过筛选的内容。

还喜欢读杂志,不光是因为杂志是我们几代人的阅读记忆和情怀,更是因为慢杂志在快时代,更能带来高品质和思想交流的阅读体验。更多时候,读者追求的是志同道合的欣喜和求同存异的君子之交。

二、谁还在读杂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来看看谁不都杂志了。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读杂志了,因为手机更快,游戏更好玩,可供消遣娱乐的选项变多了。

大部分的中年人不读杂志了,除了生活压力所迫,有点时间更愿意刷刷毫无压力的短视频更能带来即时快感。

所以孩子还在阅读,有读书看报习惯的老年人还在阅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且有一定生活品质追去的中年人还在读杂志。

《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意林》《求是》《半月谈》《儿童文学》等杂志中单期发行量不乏过百万的大刊;少儿兴趣阅读类杂志《万物》《环球少年地理》《探索历史》《米小圈》等杂志今年来发行量逆市上扬;

一部《三体》带火了《科幻世界》杂志;曹文轩老师获奖才知道他是《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的主编;屠呦呦老师获诺奖的青蒿素早期研究成果也是刊发在杂志上。多少名人大家在创作的早期都是在杂志上刊发文学作品。

阅读杂志,其实是选择了一种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慢生活阅读方式,寻找一群可以给自己带来思想碰撞的君子之交。

浸润书香,不必着急看完,有感而发,自在快哉。

三、杂志阅读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杂志是专业的编辑精心准备的阅读大餐,阅读所能带来的精神文化享受,也不会因为一小部分不阅读杂志的人的冷落而失分。真正的问题在于:

我们越来越难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杂志的存在;越来越少的人能知道有这样优秀的作品可以在杂志中找到;当忠实的粉丝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杂志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刻。

有人说现在阅读的读物可太多了,没必要纠结于杂志。说这话的人,可能真的没有读过杂志。或者连书都很少读,不同的读物,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或许,这就是读杂志的人,都有一种我是有定期阅读习惯的人,这样的自豪与书生气。

分类: 软件分享 标签: 暂无标签

评论

暂无评论数据

暂无评论数据

目录